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郓城县  > 正文

“实”字当头 “敢”字为先
——副市长、郓城县委书记、县委深改委主任姜凌刚谈改革

作者: 胡德光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2-08-22 10:57

近年来,郓城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全方位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。郓城县是如何“实”字当头,实现民营经济“从无到有”进而“铺天盖地”,又是如何“敢”字为先,推动民营经济由“铺天盖地”到“顶天立地”,走出了一条具有郓城特色的民营经济发展新路子?围绕这一主题,日前,市委改革办联合菏泽日报对副市长、郓城县委书记、县委深改委主任姜凌刚进行了专题访谈。

记者:2013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指出,“一个地方发展要有一定速度,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,其中因地制宜、突出特色很关键。”座谈会上,郓城县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作了专题汇报。郓城县是如何因地制宜谋划发展民营经济,实现“从无到有”的?

姜凌刚:郓城县历届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,积极探索富民强县新路径。近年来,郓城县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,全力为民营经济发展“铺路架桥”。一方面,号召领导干部要“踏实扎实朴实老实”,为民营企业发展纾困解难,积极营造“亲”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;另一方面,加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力度,培育了一批“敢想敢干、敢担敢战”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。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,郓城县民营经济逐步实现了“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”,形成了棉纺织、木制品、现代酒类包装、农副产品加工、机械制造、高端化工、生物医药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,呈现出“铺天盖地”的强劲发展态势。

记者:郓城县是如何立足县域实际,创新思路、攻坚克难,助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?

姜凌刚:郓城县紧紧围绕发展民营经济这条主线不动摇,始终坚持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,既重视培育中小微企业,又注重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,着力打造龙头企业,在双招双引、园区建设、营商环境等方面拿出了一系列硬招实招,切实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,产业规模持续膨胀壮大。

全面放宽准入门槛,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,进一步降低企业准入门槛,全力推动民营经济膨胀壮大、协调发展。持续壮大产业集群,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,推动优势产业持续壮大规模、扩大生产。逐步完善园区平台,扎实推进传统产业“退城入园”,着力打造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版。培植壮大龙头企业,大力实施“30强龙头企业”“60强骨干企业”培育工程。

记者:近几年,郓城县是如何顶住经济下行压力,突破阻力、逆势而上,推动民营经济由“铺天盖地”到“顶天立地”?

姜凌刚:郓城县围绕做好民营经济“提质效”文章,在“改”上下功夫,坚持将企业技改与科技创新相结合,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,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;在“转”上动脑筋,制定重点发展三年行动计划,深入实施科技创新“五个一”工程,加快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;在“育”上做文章,加快推动旭阳集团高端化工材料生产基地建成投产,积极构建“1+3+1”产业发展体系,强化企业家培养、培育工作,全力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。

记者:近年来,民营经济同质化竞争、区域化竞争日趋严重。郓城是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实现了差异化、多样化发展?

姜凌刚:近年来,郓城县紧紧围绕做好民营经济“塑优势”文章,在招商引资上坚持高门槛、算好收益账,不重形象重质量,注重市场化导向、不搞政府包揽,注重专业招商、不搞全民动员,注重精准招商、不搞漫天撒网,重点招引行业领军企业进驻,带动本土企业提档升级,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。

聚焦重点产业发展,构建“六个一”招商新机制。打造专业招商新平台,完善招商地图和产业图谱平台,坚持“专业人做专业事”。实施产业招商新举措,围绕传统产业“建链、延链、补链、强链”,着力在引进产业链条关键环节、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上实现新突破,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新优势。

记者:郓城县是如何创新举措优化环境,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?

姜凌刚:近年来,郓城县围绕做好民营经济“增活力”文章,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,切实加大行政效能建设力度,尤其是今年,郓城县谋划开展了“作风建设年”“法治建设年”“文明建设年”活动,全力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,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、政策环境、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,切实做到政府负责阳光雨露,企业只管茁壮成长。

下步工作中,郓城县将牢固树立“工业强县”理念,坚定不移推动民营经济发展,坚持以转型升级促发展、以项目建设促发展、以招大引强促发展、以要素保障促发展,把实事求是促发展贯穿工作始终。

记者 胡德光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